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对原诗简直恩同再造。beautiful译为绚烂,又补充了一个不存在的对应词“静美”,将这首诗的格式,遣词一下子拉高了一个维度,但泰戈尔原诗的深邃意境仍然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留。
相反的是,英文记录片《杜甫》中反向翻译的诗句,骈丽唐诗瞬间返璞归……砧,变成了live,death,beautiful这样的基础词语堆砌。当然,这也不能怪译者,他们的语言真的翻不出这么多花活。比如在中文当中,绚烂的同意词一排可以排出几十个,类似静美这样的搭配可以临时创造出成百上千的意境词,关键读者还能非常容易地理解。这些,英语,真的做不到,也的确没有几种语言能够如此。
从现在的世界语言普及状况来看,中国人阅读外国原语种文献的阻力越来越小。
但能够反过来阅读中国典籍,尤其中国古代典籍,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正确解读中国古籍的外国学者,可谓凤毛麟角。那么他们凭什么对我中国历史,科学史,物种考证等等方面说三道四?本文引用的海量原典,那些高鼻子是没有可能全部掌握的。中文,尤其是中文古文,是不可能自成年后开始学就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所以如果我们在这些领域盲目引进国外学者观点,比如关于夏朝历史,比如哥伦布大交换涉及的舶来物种……按照西方论调去全盘接收,那就和焚书坑儒没有什么区别,是对中华几千年文化留存的全面否定。
关于语言,翻译,之前我们也提出过一个命题——《几何原本》真的有原本吗?为什么欧氏几何在几千年前用词就这么准确?当然了,因为你看到的,是现代语言用现代规范用语对这本书进行的再解读,再演绎,再创作。之前我曾经说过,如果套用现代专业用语,《道德经》可以被翻译成量子物理原本,这是真的…日后,笔者迟早会这么做的。
信原典,勿随便相信翻译。信原典,勿随便相信引用。
没有足够资源查到原典,非考勿传…否则一旦被指出引用有误,那是真得尴尬…但这种现象在许多专业论文领域都屡见不鲜,这才是学术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