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两晋(13 / 26)

?制瓷

9帝王世系

国号

播报

编辑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为晋公。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公晋王,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资治通鉴·晋纪一》胡三省注:“司马氏,河内温县人。宣王懿得魏政,传景王师,至文王昭,始封晋公,以温县本晋地,故以为国号。” [89]

历史

播报

编辑

专擅魏政

参见:高平陵事变、司马氏专权

司马家族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就是河内郡显赫的世家大族, [14]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 [7]。

继续阅读!

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 [7]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

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 [15]。此期间发生三次严重的内乱和割据战争,史称淮南三叛,皆被平定,司马氏逐步稳固了执政权。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统一中国,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 [16-17],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 [18]。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而投降,蜀汉灭亡 [17] [19],史称魏灭蜀之战。之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司马昭胜利后称晋王,但不久去世。其子司马炎继立。

建国统一

晋武帝司马炎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 [8-9],即位为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20]

晋朝建立后,曹魏时期压抑的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抬头 [7],当时出名的世族有琅玡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临淮陈骞、颍川荀顗/荀勋、河东卫瓘、河东裴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河内山涛、京兆杜预、太原郭奕、清河崔琰、范阳卢钦等。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 [25]。

朝政方面,晋朝在历史上首先建立了门下省,三省制度完善,并且在277年创建了国子学。由于诸臣在“平吴”与“立嗣”等议题上发生争执,使得党派形成。以侍中任恺为首张华、庾纯、温颙、向秀、和峤等一派,与尚书令贾充为首杨珧、王恂、华廙等为一派相对立,在立嗣上诸臣争执更剧。当时太子司马衷昏庸无能,武帝之弟齐王司马攸较仁孝慧敏。司马骏、卫瓘、和峤等主张废衷立攸,但遭杨皇后和贾充、荀勖等人反对。最终晋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遣返司马攸回其封国,齐王忧病而死。 [25]

军事方面,西晋立国后,武帝分封诸王,于277年遣诸王就国,其中一些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司马亮督豫州、楚王司马玮督荆州。统一后,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武帝裁撤州郡兵,解除天下武备。分封诸王与去州郡兵是避免权臣专政及地方,显示天下太平。《晋书》山涛传:大郡武吏百人,小郡有武吏五十人,职官志:大国守土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整个中原没有常备军防御 [26]。尽管诸侯王名义上可以建立千人的部队,镇守本国,但是晋朝实际没有出现诸侯割据,《晋书》地理志:王不之国,官于京师 [27-28]。诸王都留居京城,直到琅邪王南渡整个江南没有诸侯王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