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了解“口香糖开椰子”,“液体防弹衣”,运用的都是类似原理。当然,目前还没有已知的自然界气体属于非牛顿流体,小说里这个血雾的性质略微有些夸张。但这毕竟是小说,如果一定要究其严谨的物理学设定,后文还会展开,这是阵法(波动),炁功,与流体力学的叠加。质疑者如果也有足够能力的话,可以尝试还原一下这个诡异巧合哈。
至于祖暅之为什么提出以快剑开路,这也是非牛顿流体的物理性质,剪切力可以造成非常显著的稀释效应。
伊甸在文章中已经是第二次出现了。前文我们就已经提过,这确实是一个隐喻。伊万(ivan),岳汉(john)以及重(jon)这三个名字在西方语系(同时涉及到拉丁以及西里尔两个语系)里是同源的。很神奇,是吧。少昊的儿子重,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人物。在本系列的后续作品中,会用东方视角讲述伊甸故事,绝对能像这本书一样重刷你的三观。你会惊讶于为何东西方的经典记载竟然有如此多的巧合?为什么以前没看出来?当然,因为以前鄙人还没有开始整理嘛……咳,咳,膨胀了,膨胀了……总之,信本僧,可以感知不一样的世界。万界归元哪家强?扫叶可称王。
昊天上帝,其实是东方信仰。上帝这个词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时候被借用来翻译指代最高神明的。我们在正文里讲过,道家至高神有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之争,本文不打这个官司,不做评判,只是阐述文化符号的源头。太上老君和老子的对应关系呢,已经不需要过多阐述了。尽管现代道教一再重申老子不等于太上老君,他只是太上的一个化身。对,他们说什么都对,教义没什么好争的。可是从文化本源上来说,没有老子,就没有后来的太上老君。
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发生了释老之辩。道家说老子化胡,佛家说释迦转世还在先。关于老子释迦谁的年代更早,道教在几次都辩输了。输就输在关于老子的记载更为详实,老子更像个历史人物,而佛祖就不一样了……这里并不是攻击,前文已经讲过大概的年代考,老子的生活年代实实在在是要比释迦略早一些的。但是因为用老子辩释迦以实辩虚辩不过,道家疯狂掉粉,太上这个主神明显hold不住了。所以从三国东吴时期开始,出现了元始大王(元始天尊)信仰。有人说元始天尊是盘古,这就属于不分先后了对吧。前文关于盘古的事情也从头厘清过,这个信仰诞生时间明显比元始要晚,他们之间的文化联系都是后人的附会。这就和将元始天尊与天竺须大拿太子附会起来一样,这些都不是原生文化,完全是类似现代网络小说一样的乱弹琴,可惜还总有人拿出来当正事说。总之元始天尊作为道祖出现于晋代道家典籍《灵宝经》,在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良天师道,用元始天尊抢回了道家牌面,所以天师道在南北朝发生了分裂。陶弘景根据当时的时局总结《真灵位业图》的时候,元始天尊是上第一中位至高神,而太清太上老君只排在第四中位。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太上老君在当时是用来对标佛祖的存在,太上上面的神位越多,道家的地位就“显得”越高。当然太上的地位也不能太低,毕竟张道陵一脉仍然以太上为最高神,而且太上确实也作为道家至高神存在了几百年。
元始天尊的文化元祖,真的可能和元圣伊尹有一定关系。首先,太乙(一)信仰在道家是存在的,太乙既商汤,这也是比较明确的。太乙真人这个角色其实并非正经神位,只是《封神演义》里的小说人物。《封神》是一本将佛,道,民间信仰胡乱乱凑而成的古代玄幻小说,不能太较真。但是我们能分析其中人物的文化来源,比如太乙真人是元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之一,那么他的出典就是《真灵位业图》中第一中位诸神,元始天尊座下的太一(乙)玉君。元始大过太乙,太乙是商汤,那么元始的文化溯源怎么可能是太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