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丝绸之路(19 / 23)

活动在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启动。 [40]

2014年07月13日,光明日报、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团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出发。 [41]

2014年08月0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官重走丝绸之路”活动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成功举办。 [42]

2014年08月18日,人民网“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正式启动。 [43]

2014年09月1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网络名人丝路行”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启动。 [44-45]

2014年12月,世界健康组织联盟等主办的空中重走丝绸之路在洛阳启动。 [75]

2016年06月17日,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在洛阳启动,采访车队从洛阳定鼎门遗址开始驶上万里丝路。 [76]

2018年10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海湾地区和也门事务的官员安娜·保利尼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表示,丝绸之路是全球不同文化和族群间互动的典范。 [46]

海上丝路

播报

明末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47]

继续阅读!

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23]

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

汉末三国处于丝绸之路从陆地转向海洋的承前启后与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孙吴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在三国后面的其他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也一直与北方对峙,也推动了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广州为起点,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对外贸易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世纪至7世纪,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