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丝绸之路(16 / 23)

路中断。

东汉

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随从大将军窦固出击北匈奴,并奉命出使西域。他率吏士36人首先到了鄯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使鄯善为之震服。之后他又说服于阗,归附中央政府。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丝绸之路,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经营30多年 [79],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23]

永元三年(91年),北道的龟兹、姑墨、温宿皆归附东汉,班超设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它乾城,亲自坐镇北道。又命西域长史徐干屯疏勒,与北道相呼应。

永元六年(94年),班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7万余人,讨伐对抗中央的焉耆等国统治者,西域50余国皆归属中央政府。

永元九年(97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罗马帝国),一直到达条支海(今波斯湾),临大海欲渡,由于安息海商的婉言阻拦,虽未能实现,但这是首次突破安息国的阻拦,将丝绸之路从亚洲延伸到了欧洲,再次打通已经衰落的丝绸之路。 [24]

大秦属下的蒙奇兜讷(今译为马其顿)地区遣使到东汉首都洛阳,向汉和帝进献礼物。汉和帝厚待两国使者,赐给两国紫绶金印。 [25-26]

延熹九年(166年),古罗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至东汉洛阳,朝见汉桓帝。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不断发展,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 [27]。

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455年),在直接的交往断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波斯与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从这时开始,直到正光三年(522年),《魏书》本纪记载了十个波斯使团,前五次应当是到了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国带来了玻璃制品工艺,后五次到达的则是493年迁都后的洛阳。 [28]

神龟元年(518年),宋云与比丘惠生,由洛阳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出使西域,拜取佛经。正光三年(522年)宋云、惠生等由天竺回到洛阳,取回大乘经典170部,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

波斯的使者也顺着丝绸之路深入到南朝。中大通二年(530年),波斯国遣使献佛牙。五年(533年)八月,遣使献方物。大同元年(535年)四月又献方物。波斯之通使南朝,走的是西域经吐谷浑境而南下益州(四川)再顺长江而下到建康(今南京)的道路。

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这种交流,在政治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27]

隋代

隋代开皇九年(589年),隋王朝结束南北分裂,新兴突厥族占领了西域至里海间广大地区,今青海境吐谷浑也向河西走廊侵扰,中国和西域,西方的官方、民间交往受到不少阻碍。但隋与丝绸之路各国民族之间关系,仍愈来愈密切,西域商人多至张掖互市,炀帝曾派裴矩专管这方面工作。裴矩用厚礼吸引他们到内地,使其往来相继。《隋书·西域传》序记载: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番诸国,至罽宾(今塔什干附近),得玛瑙杯,印度王含城得佛经,史国得歌舞教练,狮子皮、火鼠毛。官、民的交往又活跃起来。 [29]

继续阅读!

唐代

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