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值回票价(2 / 4)

仙多如狗”的程度...大家都傻眼了,这怎么就一下子到极限了,这才多少章?

然后作者表示,咳咳,其实是当时主角的眼界太低了,实际上还有更厉害的。

大家表示勉强能接受,结果很快更厉害的等级又到了,作者表示还有还要厉害的;接着,又是还有更厉害的国家等级更高,还有飞升,还有...

这就离谱,离谱好吧!

所以现在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囍》并不是说上来就给人一副特别能层出不穷的故事。

而是把故事固定在一个框架内,先把大体的事情给说一遍,然后就固定这个故事框架,往里面塞东西——接下来的歌词,就是在回忆故事。

说“马蹄声渐起斩落愁字开”。

说“野猫都跟了几条街”。

还说“那官人乐着寻思了半天,只哼唧出个,离人愁来”...

其实除开一些民俗的梗,都不是说特别难理解的东西。

就好比最后一句,相当还原现场地把那个官人不学无术,想要念些悼词也只能搜肠刮肚半天,只哼唧出一点东西的窘态,给展现的淋漓尽致。

以至于顾璇都忍不住开口:

“我都能光是听歌词,就能想到这个画面了,而且还真有这个画面。”

张昕的这部戏呢,里面还真有相关的东西:毕竟电影里一个被逼迫的古代女性,背后都有个恶霸就对了,肯定能有对得上的画面。

其他同事一听呢,先是下意识地纷纷点头。

不过他们更多的不是像顾璇一样,看着画面有感觉,而是靠着自己脑海里想象的画面。

然后就跟着她附和道:“我不仅能想象,我甚至觉得,这几句话说出来之后现场的人该会如何吹捧,如何拍马屁。”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古代有,现在也有。

很快就引起了众人的共鸣:

举其他例子可能不好,有点太危险;那就举个娱乐圈里的有些相通之处的拍马屁的例子很多,比如...汪函。

这位主持人喜欢说方言,喜欢讲学问,喜欢走到哪里,早上都要准备一碗他的汪家面。确实有一定的水平了,不错的。

但老实说如果是在娱乐圈里,或者说在一些比较外行的人眼前展示还好。但是真的在说方言的本地人、真正有学识的老师、或者说吃过不少东西的美食家面前来讲,大家还是觉得有所欠缺的。

一听,一看,一吃,就知道确实还好。

不过大家都没有选择直说,而是选择从夸奖的角度,甚至各种吹捧。

这样一位主持人尚且如此,

何况是在更真正有权力的人面前呢?

“她笑着哭来着

你猜她怎么笑着哭来着

哭来着

你看她怎么哭着笑来着...”

于是大家纷纷讨论,丝毫没有注意到,越来越快的歌词,冲击到了一个高点。伴随着的是如同惊雷一般,瞬间霹雳而下:

“一拜天地!”

唢呐声同时冲膛而出,响彻整个空间。

...

唢呐这个乐器,其实是比较神奇的一个乐器,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而且普通人最熟悉的情况就是出现在红白喜事上面。

以至于有人用喇叭吹《菊次郎的夏天》,都能吹成《菊次郎的忌日》。

说起来确实好笑,但这样的印象...

确实是唢呐很多时候承载的。

蛮多路人没空去思考唢呐背后很多精彩的演绎,而是唢呐声一响,就有这样的感觉。并且,配合着这首歌前面的铺垫,在这一瞬间融会贯通:

歌中女人的悲惨故事,

不,不只是悲惨故事,甚至越想,越觉得可能是已经被害去世的白事。

偏偏又